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王湛最专业股票配资论坛
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展示
《浙派中医·推拿卷》
《浙江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养生旅游研究》
我国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孙思邈活了102岁。他在《千金要方》中将人的生命比喻成一盏油灯,意思是:我们每个人的父母把我们生下来的时候好像都给了我们一桶油。这桶油随着生、长、壮、老、已(死),而产生、增加、减少、耗尽。如果我们呵护它,比如不熬夜、不吸烟、不酗酒、不纵欲,那它就能少消耗一些,点得久一些;如果我们能采取积极的措施去保养它,比如适当的锻炼身体、舒缓心情、调理饮食,那就能使油灯点得更久一些。
中医养生学把精、气、神作为人身之三宝,视为养生的核心。可以说养生对人们是最积极的预防措施,对增进健康、延年益寿、提高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。
《庄子》、帛画、玉佩铭文
养生理念藏在文物典籍里
“养生”一词最早见于《庄子·内篇》,“养”即保养、调养、补养、护养之意,“生”指生命、生存、生长之意。远古时期,人类受行走、跳跃、游水、捕猎等生产和生活技能的实践,逐渐萌发出一些自觉的、有意识的、锻炼身心的养生保健方法。古人发现劳作时身体会发热,呼吸会加深加快,休息时随着呼吸平稳,身体便觉舒爽,慢慢总结出“吐纳”“导引”等古老的自我保健方法。他们观察飞禽走兽的姿势,加以模仿,成为功法养生的开端。
展开剩余79%《吕氏春秋》记载:“民气郁阙而滞著,筋骨瑟缩不达,故作为舞以宣导之。”指出了动静结合功法锻炼的重要意义,指出“形不动而精不流,精不流则气郁”,提出“动以养生”的功法养生思想。在3000年前,殷商甲骨文中就有“舞”字,是一个人两手拿着牛尾巴的形象。1973年出土于青海的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,为马家窑文化的艺术珍品,盆上可清晰看到古人舞蹈的场景。
1975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里发现的重要随葬品《行气玉佩铭》,据考为战国后期作品,此器物上刻的45字铭文记述了功法“行气”的要领:“行气,深则蓄,蓄则伸,伸则下,下则定,定则固,固则萌,萌则长,长则退,退则天。天几舂在上,地几舂在下。顺而生,逆则死。”这是古代吐纳术的珍贵资料,该玉佩为现存最早的有关养生功法的文物。
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《导引图》(图源:视觉中国)
汉代医家对功法养生有了深入的总结。张仲景在《金匮要略》中首次提出“丹田”一词。华佗依据《吕氏春秋》中“流水不腐,户枢不蠹”的思想,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,创编了五禽戏,模仿“虎、鹿、熊、猿、鸟”的动作来活动肢体以祛病养生、延年益寿。五禽戏的创编具有划时代意义,使功法从单个术式正式演化为套路演练。
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随葬品有《导引图》《却谷食气》《养生方》《十问》等。《导引图》是一张彩色帛画,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张养生导引图谱,共44幅图,锻炼方式分为徒手和器械两类;《却谷食气》是以呼吸锻炼为主要练功方法的专著,其中的食气是指呼吸锻炼;《养生方》是我国现存的养生专著;《十问》描述炼气的方法,强调了呼吸锻炼的作用。
八段锦最早记载于南宋
浙派养生著作注重导引调气
在浙江中医药历史上,有彭祖养生的传说。临安锦城街道潘山村内现存有彭祖墓、祠、石马塘、红梅寺等100多处遗址。彭祖的养生之道一是善于气功导引,运行真气;二是服食桂花、灵芝。彭祖养生文化包括了彭祖摄养术、导引术、服气术、烹调术等,是上古养生术的集大成者。
东汉末年,绍兴上虞地区的伯阳真人(魏伯阳)撰写了一部关于长寿的系统性著作《周易参同契》。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曾用楷书写《黄庭经》引,他以此与山阴道人换得一群鹅,从鹅掌划水动作为启发,创编了一套动功“鹅掌戏”。
晋代葛洪对中医养生功法的最大贡献在于极力倡导和遵循“形神合一”思想。他所著《抱朴子》里倡导胎息法,提出了意守三丹田的理论和方法。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医药家陶弘景所著《养性延命录》是我国古代较早且颇具影响力的一部道教养生专著,书中提出锻炼功法应动静结合,以静为主,介绍了闭气法、吐气法、引气攻病法等。
宋元时期是中医药学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。宋徽宗时期,官方修订的大型方书《圣济总录》里就阐述了按摩在养生保健等方面的应用,还将宋代以前十余家养生学派的保健按摩进行归纳整理,各取所长,编制成一套完整的养生功法,称为“神仙导引”。沈括与苏轼合著的《苏沈良方》里也记载“苏式养生功法”,比如“每日以子时后,披衣坐”,先行叩齿、闭息、内视、漱津等相关术式,将按摩与调气、存想、咽津等各种养生方法配合运用。宋代整理成套的徒手八段锦,最早出现在南宋《夷坚志》中,成为后世大众健身的常用功法。宋末元初的养生学家李鹏飞在杭州撰写《三元参赞延寿书》,集录元代之前的养生文献,教导人们自我按摩结合调节情绪、起居有常、饮食有节等,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。
图源:视觉中国
养生功法不断收录总结
明清浙江养生名家辈出
明代,浙江出现了许多闻名遐尔的导引按摩养生之士。著名的养生学家、戏曲作家高濂著有《遵生八笺》,其中收录和创造的养生导引法共53条,“日得空闲,即以唐李真人十六字行之,自然不饥不渴,如常饮食一般,不可厌倦单数。久久行之,功不尽述。”这里指的唐李真人十六字即为“一吸便提,气气归脐。一提便咽,水火相见”。该书为中国古代导引养生的集大成之作。
明代嘉兴人冷谦,擅长养生术,提出六字延年诀,即“嘘、呬、呵、吹、呼、嘻”。冷谦养生及自我按摩重视结合中医精气神理论,所述养生之法效果显著,在当时民间广为流传并深受欢迎。
清代也有不少养生学家通过导引及自我推拿按摩的方式来强身健体、延年益寿。嘉兴人曹庭栋撰写的《老老恒言》一书为著名的老年养生专著,书中记载了很多导引办法,如华佗五禽戏、八段锦、天竺按摩诀等,掺杂了大量的按摩招式,重视五脏功能锻炼,强调任督二脉在人体中的重要性。这些养生保健功法不仅在中国古代有着深远的影响,而且在现代仍然被广泛流传和应用。
主持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点项目《浙派中医·推拿卷》的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吕立江认为,中医养生保健历史悠久、源远流长,是中医学宝藏中的一颗璀璨明珠。历代养生家在长期的生活、生产实践中,从养神、动形、固精、调气、食养及药饵等方面总结出丰富的经验,并形成相应的学术流派,如道家养生、儒家养生、医家养生、释家养生和武术家养生等。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养生理论和方法,丰富了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内容。中华数千年积淀下来的养生智慧,承载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美好追求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我们尤其应珍视这份宝贵的遗产。
发布于:浙江省鼎宏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